特斯拉Robotaxi试运营开启,萝卜快跑商业化领跑全球,新老玩家卡位2025,而两大阵营之间的竞争仍在持续。
原创ⓒ新熵 AI新科技组
作者丨江蓠 编辑丨樱木、九黎
近期,无人驾驶出租车(Robotaxi)市场风起云涌,消息不断。
话题度最高的,是特斯拉Robotaxi业务的新进展。6月22日,特斯拉正式启动Robotaxi服务,首批投放的10台Model Y,在美国得州奥斯汀小范围试运营,接载付费乘客。
但相较于当前已具备较强商业化能力的萝卜快跑和Waymo,同样被列为全球Robotaxi三大家之一的特斯拉显得动作稍慢。此外,其初步运营情况也与公众预期有些差距,如此次试运营的车辆并非去年发布的、专为Robotaxi打造的CyberCab,试运营期间并非全无人驾驶,而是在副驾配备一名安全员。
尽管较马斯克构建的Robotaxi蓝图来说,试运营期间特斯拉的一系列举动颇为谨慎,流传出的相关体验视频却并非一致好评,但目前来看,市场仍对特斯拉Robotaxi的前景保持乐观。表现在资本市场上,特斯拉上周一股价大涨8%。
马斯克在社交媒体上表态:Robotaxi成功发布意味着其开始商业化运营,更代表着特斯拉无人驾驶所采用的视觉+端到端模型技术路线已完全跑通。抛开试运营期间出现的一些问题和市场质疑,拥有雄厚技术实力的特斯拉Robotaxi开始商业化运营,无疑标志着,这一实力玩家将正式加入战局,争夺全球无人驾驶出租车市场。
但特斯拉面临的挑战并不小。摆在马斯克面前的,已经不是10年前的市场。当前全球Robotaxi市场格局中,第一梯队,萝卜快跑商业化进度居前,Waymo紧随其后;第二梯队的文远知行、小马智行等也在加速布局。此外,还有新入局者试图分得行业红利蛋糕。
近期刚港股上市的曹操出行,于今年2月推出自动驾驶平台曹操智行,并在两个城市试点Robotaxi实地业务;6月23日,哈啰也官宣进军Robotaxi,和和蚂蚁集团、宁德时代通过旗下投资主体共同注册成立了一家公司。
高盛发布的报告显示,全球Robotaxi市场预计将迎来爆炸式增长,到2030年市场规模有望达到400亿至457亿美元,复合年增长率(CAGR)超过60%。
广阔的市场规模前景下, Robotaxi 的参与者们都在加快脚步以求分得更多市场,2025年则是参与者们争夺市场的关键节点,但若将2025作为行业新的起点,未来行业内座次如何排、不同模式的参与者谁更具优势?一切仍远未到终局。
“三巨头”抢占Robotaxi鳌头
自2010年代第一轮热潮以来,Robotaxi行业已历经了10余年的发展。长期以来,以中美为首的全球Robotaxi市场内,特斯拉、萝卜快跑和Waymo被认为是三巨头。究其原因,主要是三者在全球影响力、技术实力、和商业化前景方面具有较强的竞争力。
在全球影响力方面,萝卜快跑背后是中国互联网巨头百度,百度Apollo平台是中国最早、最全面的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之一,在全球具备影响力。特斯拉在电池技术、自动驾驶技术和智能化控制系统等方面则处于领先地位。Waymo作为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的公司,则拥有最长的自动驾驶研发史。
在技术实力方面,三者分走不同路径。萝卜快跑以百度Apollo为技术基底,2024年5月,百度Apollo发布了全球首个支持L4级自动驾驶的大模型Apollo ADFM,该大模型在萝卜快跑第六代无人车上搭载,萝卜快跑也成为了全球首个应用自动驾驶大模型ADFM的玩家。
特斯拉Robotaxi搭载的是基于纯视觉方案的FSD系统,该系统以数据驱动的AI训练和纯视觉方案为核心,利用其庞大的车队进行持续学习和迭代。
Waymo走的则是激光雷达等传感器融合+高精地图为主的稳健技术路线,同时依托谷歌AI生态,率先将多模态大模型(如Gemini)引入自动驾驶决策层。
如果说在技术实力和路径方向上来说,三大家各有所长,我们无法简单判定优劣,但从更容易被量化的商业化运营成绩上来讲,三者的座次目前已经分明。
萝卜快跑无疑是在商业化道路上走得最远的。
据百度财报显示,截至2025年5月,萝卜快跑已经在全球累计提供超1100万次的出行服务。而据Waymo领导层在今年5月份披露的信息,Waymo累计实现的出行次数是1000万次。
特斯拉虽然在Robotaxi上也布局已久,但目前刚进入试运营阶段,在商业化上和其他两家尚没有可比性。但据马斯克透露,计划未来几个月Robotaxi车队将快速拓展至1000辆,2026年底美国将有超过100万辆自动驾驶特斯拉投入运营。或许随着车队的快速扩容,特斯拉商业化进程也会不断提速。
支撑萝卜快跑出行服务次数居前的根本原因,是持续跑马圈地所带来的海量订单,和由此获得的可以反哺技术更新的数据。
在拿下包括武汉、北京、广州等国内十余个城市后,2024年11月,萝卜快跑开始加速全球化进程,先是在中国香港这个国际化风格更强的城市内,作为首批自动驾驶车辆先导牌照并开启道路测试,近期,其在香港的测试范围进一步扩大。在国际市场,萝卜快跑在中东、东南亚和欧洲也有了新的布局进展。
与萝卜快跑不断加快的全球化步伐相比,Waymo目前的主要市场仍在美国,在洛杉矶、旧金山、凤凰城和奥斯汀进行商业化付费运营。不过,Waymo的扩张步伐今年也在加快。据悉,Waymo正在布局纽约、亚特兰大等新的城市。
从三大家的布局来看,今年以来三家企业的扩张动作不约而同在加快。
新入局者加速狂飙
在三巨头之外, Robotaxi 市场也不乏实力强劲的其他参与者,而这些参与者们都选择在今年加速商业化布局。
其中,文远知行、小马智行和如祺出行可以看作是 Robotaxi 的第二梯队,其中,文远知行和小马智行分别于去年10月、11月先后在纳斯达克上市。两家公司在行业内定位相近,竞争也更加激烈。先是在去年争夺 Robotaxi 第一股,在文远知行早一个月上市,成功夺下“全球Robotaxi第一股”称号后,2025年,两家公司在落地进程上也持续狂飙。
先是小马智行联合创始人彭军将2025年定为公司的Robotaxi量产之年。并表示:“随着第七代Robotaxi自动驾驶系统成本持续下降,叠加生产提速,预计年底车队规模将扩大至千台。”
文远知行也在今年明显加速了布局。国内市场上,今年3月,文远知行获准在北京经开区至北京南站之间开展收费服务,Robotaxi服务首次覆盖北京城区。截至一季度,其车队规模已增至1200多辆。海外市场上,文远知行与Uber合作计划未来五年新增15座国际城市部署自动驾驶出租车服务。其中,计划于2025年内在沙特开展全面的Robotaxi商业化运营服务。
此外,界面新闻近期报道,文远知行已秘密提交香港上市申请。而通过上市募资以补充更多弹药用来加快市场布局,或许也是其考量之一。
当然,Robotaxi市场规模的广阔注定了行业竞争将持续激烈,除第一梯队、第二梯队外,车企、出行平台等也在加紧对Robotaxi的布局,其中不乏2025年才入局的新面孔。
如近期在港股上市的出行平台曹操出行,于今年2月上线了曹操智行自动驾驶平台,而据曹操出行招股书披露,公司计划于2026年底,推出专为L4级自动驾驶设计的定制Robotaxi车型。
此外,在特斯拉Robotaxi启动试运营的第二天,哈啰官宣进军Robotaxi,据官方透露,哈啰Robotaxi 业务及研发团队已经招募了一批AI大模型、自动驾驶等领域的技术人才。哈啰CEO杨磊也曾透露,首款车型将直接采用宁德时代底盘架构。
从合作背景来看,宁德时代的电池技术、蚂蚁集团的AI与支付生态、哈啰2800万日活用户及360座城市运维网络,都是共同推进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场景落地的基地,而三者联合,也赋予了造父智能更强的市场竞争力。
虽然曹操出行、造父智能等新入局者,在萝卜快跑等头部企业商业化道路已基本走通的背景下入局,势必会面临不小的挑战,但不同新入局者企业基因不同,也藏着不同的发展可能性,或许能为Robotaxi行业讲出新的故事。
中美阵营的耐力赛
当前,全球Robotaxi的行业座次基本稳定,但也不乏变量,而在2025这个关键的时间节点,相关企业纷纷加速商业化布局,除争夺市场的考量外,更深层次的意义或许可以引申至乘用车领域。
显而易见的事实是,在L4级无人驾驶场景下,由于乘用车无人驾驶必须面对城市交通的不可预测性、更复杂的人际互动,以及持续演变的监管环境等桎梏,所以尽管各车企在技术上持续深耕,但乘用车无人驾驶全面实现,短期内仍是幻影。
基于此,Robotaxi可以看做是L4级自动驾驶最好的数据收集器和试炼场。Robotaxi 的大规模路测和运营,是验证、迭代和提升L4级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度、可靠性和安全性的一个可行路径。海量的真实道路数据反馈对技术演进也至关重要。
高盛此前发布研报也指出,Robotaxi成为自动驾驶技术最早且最显而易见的商业化路径之一。一个理想化的前景是, 当Robotaxi全行业的商业化进行到更为成熟的阶段,包含乘用车和Robotaxi等在内的L4级自动驾驶,便将迎来属于自己的GPT时刻。
但就目前来看,走在商业化前列的萝卜快跑和Waymo无疑是中美之间在Robotaxi上的代表企业,且萝卜快跑进程领先。但在萝卜快跑和Waymo背后,一场企业之间的集体较量正在持续。
▲ 图/AI制作
Waymo为代表的美企阵营内,最大的增长变量可能是特斯拉。特斯拉依托数量庞大的新能源汽车预备车队、FSD等创新技术,形成产业闭环以压缩成本并实现快速扩张,这使得其虽然当前身位落后,但提前具备了关于未来的想象力。
萝卜快跑背后,则是文远知行、小马智行、如祺出行等或技术实力雄厚,或获得了充裕资金支持的企业群体,此外,曹操智行、造父智能为代表的新生代力量也为未来行业格局增添了变量。
高盛团队近期针对Robotaxi出具的报告中提到,预计中国Robotaxi市场将从2025年的约5400万美元快速增长至2030年的120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超96%。相比之下,美国Robotaxi市场预计从2025年的约3亿美元增长至2030年的70亿美元,增速仅为中国的1/6。
中国Robotaxi企业亟需在常态化竞争基础上,组成联盟一致对外,队伍庞大的东方阵营和国内可观的市场规模及增速预期,无疑都是中国企业打赢这场Robotaxi话语权战争的底气。尽管在Robotaxi的商业化运营和全球化扩张道路上,技术、成本和政策支持这三道关卡仍需不断跨越,但中国企业群体在市场竞争常态下组成的联盟,或许能成为制胜关键。
同为全球无人驾驶牌桌上最有话语权的国家,中美之间的竞逐远未到终章,而中国企业群体,正在不断书写新的可能性。
资料来源:
字母榜,《马斯克拔不了萝卜》
汽车公社,《 宁德时代对ROBOTAXI说“哈啰” 》
央广网,《从定制车到Robotaxi,曹操出行抢滩万亿未来出行市场》
新立场,《当“萝卜快跑”们开始盈利,文远知行秘密赴港“屯粮”》
金融界,《浙商证券:特斯拉(TSLA.US)Robotaxi试点终落地 预计国内L4有望提速》
实时查股票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